Search

【#育兒筆記】154:即使犯了錯,你仍然值得被愛  (芳瑜)

每一個時期,孩子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#育兒筆記】154:即使犯了錯,你仍然值得被愛  (芳瑜)

每一個時期,孩子都有不同的令人困擾的行為。

比如說,Aaron很熱衷拼圖,他可以全心投入其中,轉眼間就完成了好幾個小作品。但是Evonne比較不諳此道,或許出於嫉妒,常常會趁機將他的作品破壞殆盡,讓他又氣又傷心。

由於破壞的速度實在太快,我幾乎來不及阻止,只能先安撫Aaron,然後看著他雖然一邊嚷著自己很生氣卻又一邊繼續拼圖,沒有任何報復行為,不禁佩服他的的熱忱與包容力。

我將Evonne拉到一邊,與她展開對話⋯⋯

👩🏻:「媽媽看見妳破壞弟弟剛完成的拼圖,妳可以告訴我為什麼嗎?」
👧🏻:「因為我喜歡破壞!」她有點賭氣的說。

👩🏻:「Evonne,妳破壞了弟弟的拼圖,他會覺得怎麼樣?」
👧🏻:「很難過。」
👩🏻:「Evonne,妳的情緒可能是『嫉妒』,因為妳還不太會拼圖,所以妳會忍不住想要破壞。可以嫉妒,但不能破壞。」引導她辨識情緒,也同時給予規範。

👩🏻:「每個人都有自己比較喜歡或擅長的事,因為我們都不一樣。比如Aaron喜歡拼圖,那你也可以想想自己喜歡什麼呀?妳很有想像力,可以玩扮家家酒,妳也很喜歡認識事物,可以玩圖卡。」我試著分析兩人的獨特性,以提升她的自我價值感。

👧🏻:「好,我玩這個就可以了。」她將玩偶拿在手上。

👩🏻:「弟弟很愛妳,在他生氣的時候,也不想傷害妳。所以,當妳覺得有點嫉妒,也要學著欣賞他的作品,不能破壞。」

在她答應且道歉之後,情勢暫告緩和一些。就算這個行為仍沒有完全絕跡,但偶爾會在Aaron拿起拼圖之後,聽見Evonne主動對他說:「弟弟,我今天不會破壞你的拼圖,我會欣賞你的作品。」然後Aaron燦笑且大聲的回應:「謝謝妳!」

即使Evonne犯了錯,弟弟的愛卻包容了他,而我的關心引發了她的覺察,明確的引導也建立了正向的行為。

破壞拼圖還算事小,打人就更困擾了。打人和咬人這兩件事在我們家,都不算少見,但也不是束手無策的常態。(詳見置底文章)

隨著孩子成長的進程、各時期不同的需求,這些行為好像每隔一陣子便會捲土重來。最近,Aaron常常對Evonne動手動腳,惹得她哇哇大哭。

某天,我在客廳做運動,兩人又起衝突了,甚至波及到我。Aaron拿起玩具故意甩來甩去,砸到我和Evonne身上。我覺察到自己被打斷運動的煩躁,在安撫Evonne之後,待在瑜珈墊上準備和Aaron對話⋯⋯

👩🏻:「Aaron,你的玩具甩到我和姊姊了,我們都很痛。」他不動聲色,自顧自地玩。

👩🏻:「媽媽和姊姊都很愛你,不會傷害你。我知道你也很愛我們,應該要珍惜並愛護我們,但你剛剛故意弄痛我們,所以我們都很生氣,也很難過。」我採取 #一致性的應對姿態,真誠表達自己的感受與觀點,並且不忘傳遞我們的愛。

眼看他仍然相應不理,我又想要繼續完成運動,同時轉化自己的情緒,於是選擇了 #停頓──讓問題跑一會兒。

👩🏻:「Aaron,你是一個負責的孩子。我現在要繼續做運動,你可以好好回想自己做了什麼事,而且該怎麼負責、該向我們說什麼話。等你想起來了,願意珍惜我們的時候,我才會再回應你。」

重新喚起他的自我價值感之後,我就繼續做運動,不囉嗦也不強迫,因為 #大人要決定自己的行為,而且 #道歉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事。

過程中,姊弟倆又繼續互動了,可以證明孩子們的相處日常其實就是相愛相殺。很多事情並不如大人想像得那麼嚴重,但很為難的是,大人又不能完全放任孩子的錯誤行為,以致越演越烈。

我正在拉筋,看見Aaron往我一瞧,於是我問:「你想好了嗎?要我過去,還是你過來?」他沉默了幾秒鐘之後,看我雙臂敞開,便奔到我懷裡,一邊嚷著:「我想好了、我想好了!」

然後他就承認了自己的錯誤,分別關心我和Evonne被弄痛的地方,並且向我們道歉。同時,在我的引導下,他也承諾之後會輕輕的玩、用溝通代替動作、好好珍惜並愛護我們。

我們三人互相擁抱,用愛與包容消弭了這場衝突。並且,我對Aaron打人的頻率是否降低充滿了期待!

—————

正向教養認為孩子一切行為的主要目標是「歸屬感」與「價值感」,因此提出 #每個行為不當的孩子都是挫敗的孩子、#犯錯是學習的最佳機會,更提醒我們在面對孩子的錯誤時,要 #確認傳送出愛的訊息。

在漫長艱辛的教養之路上,在每一次的親子過招間,我最想堅定地告訴孩子們的是:「即使犯了錯,你仍然值得被愛。」

因為唯有這份愛,才是給予你面對問題、承擔責任的過人勇氣;也是這份愛,滋養著你未來能夠欣賞他人、珍惜他人並且愛護他人的無窮力量。

#2y8m
#歡迎分享
─────

🔸延伸閱讀🔸

📌我的小孩會打人? (芳瑜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143700317172251/?d=n

📌每個憤怒的靈魂都渴望被擁抱 (芳瑜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183853529823596/?d=n

📌讓「在情緒裡迷路的孩子」回家  (芳瑜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11463337062615/?extid=0&d=n

📌與其一味禁止,不如解決問題  (芳瑜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12174170324865/?extid=0&d=n

📌口罩之亂──大人要決定自己的行為  (芳瑜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15615886647360/?extid=0&d=n

📌孩子,為什麼不說對不起?  (芳瑜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19815419560740/?extid=0&d=n

📌停頓──讓問題跑一會兒  (芳瑜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43054520570163/?extid=0&d=n

📌「你氣完了嗎?」  (芳瑜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45524376989844/?extid=0&d=n

📌 自我安頓,是成長過程中最好的禮物  (芳瑜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94616345413980/

📌一致性──最理想的應對姿態  (芳瑜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305911554284459/

Lin Binder Emily Liang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我們」是暘斌與芳瑜夫婦 「老師」是我們的外在標籤 「不只是」指標籤以外對自己的期待與追求 歡迎在終生學習的道路上與我們同行
View all posts